文/羊城晚报特派德国记者 陈泽云 付怡图/视频羊城晚报特派德国记者 梁喻海报/蔡红
(资料图)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欧班列从小到大,为德国传统工业城市杜伊斯堡注入全新的发展动能。2011年,首趟中欧班列抵达德国杜伊斯堡,让这座城市成为了中欧班列在西欧的重要节点,杜伊斯堡所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威州)也顺势增强了与中国的合作。
中欧班列为杜伊斯堡带来了什么变化?中国在北威州的投资情况如何?中国企业和德国企业应该在哪些领域加强合作?中德贸易未来的着力点在哪里?在北威州的首府杜塞尔多夫,羊城晚报特派德国记者采访了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杜春国。
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沿线上的美丽风景
羊城晚报:2011年,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抵达了杜伊斯堡,拉开了中欧班列序幕。中欧班列给杜伊斯堡以及北威州带来了什么?
杜春国:首先,中欧班列促进了中国与杜伊斯堡的深入合作。杜伊斯堡已成为运行班次最多、运量最大和货值最高的欧洲枢纽。截至2023年3月份,抵离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的车次累计已达6700余车次,运输了61万标准集装箱,在高峰时期每周就有70列中欧班列往返于杜伊斯堡和中国的20多个城市之间。
其次,中欧班列有力助推了杜伊斯堡的转型升级。杜伊斯堡以往主要依靠煤炭开采和钢铁冶炼来发展经济,这两个产业一度给杜伊斯堡带来严重的污染。中欧班列的到来,使得杜伊斯堡成功从传统的重工业向交通物流集散中心转型,目前大约有100多家中资企业来到杜伊斯堡,极大促进了当地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税收。
此外,中欧班列促进了中国与杜伊斯堡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中欧班列的开通,使得杜伊斯堡与7000公里以
外的中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随着中欧班列开通数量的增加,现在越来越多的杜伊斯堡民众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认识了中国,而且也喜欢上了中国,杜伊斯堡的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多,杜伊斯堡俨然成为了一座“中国城”。
杜伊斯堡是第一个与中国城市建立友城关系的德国城市,和武汉在40多年前就建立了友城关系。中欧班列的开通,也使得两个城市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很多中国的留学生来到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学习交流,与当地的青年一代进行很好的互动和交流,我想这对于我们两国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羊城晚报:您怎么评价中欧班列目前的发展情况?中欧班列对于深化“一带一路”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杜春国:中欧班列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也是标志性成果之一,我深深地感受到,中欧班列为中德交流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欧班列的运行数量持续增加,从2014年到2022年,中欧班列的总量已达6.9万列,年均增长65%,2023年1月~6月份中欧班列运行了7800多列,同比增长了15%,中欧班列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运行时代。
二是中欧班列的运行质量也稳步提升。中欧班列现在的往返综合重箱率已经达到98%,去程重箱率能达到100%,其运行效益正在逐步提升。
三是中欧班列所运输的货物的种类正在逐步丰富。从中国运抵欧洲的货物,由最初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逐渐拓展到机电机械设备、家具、建材,电子等等,有53大门类5万多种货物;由欧洲运回中国的货物,也由最初的木材、汽车及零配件,逐渐拓展到机电设备、医疗设备、机械设备、食品、酒类等货物。中欧班列所运输的货物的种类越来越繁多,让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更切实享受到中欧班列所带来的好处。
四是中欧班列的品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截至目前,从中国开出中欧班列超过百列的城市已经达到34个,中欧班列已经抵达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这些都极大促进了中欧间的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
中欧班列不像轮船和飞机,当它驶过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时,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给当地人带来直观的视觉感受,有助于沿线民众更好了解中国的发展,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特殊且厚重的。
已有超过千家中国企业在北威州投资
羊城晚报:您刚刚提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了杜伊斯堡乃至整个北威州进行投资。请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杜春国:目前中国来到北威州投资兴业的企业,根据德方的统计数字大约是1200家,其中600多家的企业是总部设在杜塞尔多夫,这里面也有许多粤企,包括华为、中兴、OPPO、VIVO以及新能源企业正浩和华宝等等,它们有的是在杜塞尔多夫设立了总部,有的是设立了子企业或者分支机构,在这儿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包括许多粤企在内,选择北威州主要还是出于几点原因:北威州是德国最大的州,有1,800万人口,它的经济体量占德国1/4左右。且北威州与荷兰、比利时等国家接壤,具有很好的辐射性。在北威州,特别是杜塞尔多夫要设立总部,辐射的不仅仅是德国,还包括西欧其他的国家,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羊城晚报:两国之间的企业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强协作?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杜春国:如何找到中资企业在欧洲在德国乃至在北威州的投资的机会,还是需要认真研究。
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在新能源的制造和研发方面多开展合作,主要包括风光伏组件、电动车、电池等方面,中国的企业在面向终端市场是有优势的,而德国正在进行新能源的转型,这是他们所需要的。
现在更多是中国将新能源产品出口到德国,德国消费和购买。如果我们中国企业能够来到德国,来到北威州投资兴业,实现当地研发、当地制造、当地销售,我想这对于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的这种局面还是非常是有好处的。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应该学习借鉴德国在高端制造方面的经验,现在德国在高端制造方面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机电设备、机械设备等高精尖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方面,我们还是需要向德国的同行进行学习、借鉴。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吸引德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兴业,现阶段应更加关注目前已经在中国落地投资和发展的德国企业,使它们更好地扩大再生产,更好地分享中国市场的机遇。
中德经贸合作的着力点可下沉到地市一级
羊城晚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中德两地应该如何推进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
杜春国:以我所在的北威州为例,北威州有23个大城市,类似中国的地级市,我到任后已经走访了20个。通过与当地市场、工商会、德国企业和中资企业的交流,我得出了一条认知:中德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着力点宜下沉到地市一级。
德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而且对于市一级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也是实实在在的,包括北威州的许多城市,比如说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科隆、埃森等,这些城市都和中国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
市与市之间的深度交往,不但可以促进政府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也促进所在城市的中国企业和德国企业的深度合作,进一步促进双方的民心相通,实现多方面共赢的局面。我深深感受到加大地市一级的合作,对于加深两国的关系,拓宽两国的经贸和人文交流渠道是非常关键的。
举个例子,北威州有个城市叫博特罗普(Bottrop),我们中国的一家生产电动大巴的企业希望来到这个城市投资,市长非常重视环保和新能源的发展,他主动牵头召开各类的协调会议,通过他的积极协调,该企业已经完成了符合当地标准与需求的电动大巴车的设计,在2023年底将会有5辆大巴完成交货,并在当地试运行。如果大巴车的试运行能满足当地的规范和要求,下一步将在当地实现组装和生产。
出品人 | 杜传贵 林海利总策划 | 孙爱群 孙璇 林洁总统筹 | 吴江 蒋铮 侯恕望 孙晶 刘佳宁 骆苹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黄婷校对 | 彭继业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