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饮食方式常常是不少疾病的元凶。近日,家住宁海的陈女士就因为持续几天的剧烈肚子痛来到医院就诊,通过胃镜检查,医生在她的胃里发现一个长度达到5厘米左右的“胃石”。在宁海县第一医院,最近3个月来已经先后接诊了10例胃石症的患者。医生提醒,这种病和过量使用某些食物密切相关。
陈女士今年40多岁,平时身体不错,几天前,她突然出现剧烈的肚子痛伴恶心,过一阵子就好些了,她以为是吃坏了东西,也就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这以后,她的肚子痛反复发作,恶心的情况也一直没有好转,3天后,她来到宁海县第一医院就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过胃镜检查,医生发现陈女士的胃里有一个长达5厘米的胃结石。医生判断,这颗胃石就是引起患者剧烈腹痛的“元凶”。只听说过胆结石、肾结石,怎么胃里面也会长石头?陈女士表示非常诧异。医生询问她在肚子痛前到底吃过什么,她回忆起来,发病前她吃了很多山楂和牛奶,酸酸甜甜的山楂和醇厚的牛奶搭配起来,口感很不错,所以她吃了就停不下来。医生告诉她,这两种食物一起大量吃,很容易导致胃石的产生。
听到了胃石产生的原因,陈女士恍然大悟。可当她问到后续治疗,接诊医生的回答更让她大吃一惊。“你的胃石不大,发病时间也不久,先试着每天喝两罐可乐看看效果。”听到医生的“处方”,陈女士有些不敢置信:这是认真的吗?
宁海县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王荣松医生解释:“可乐属于碳酸饮料,其中含有磷酸、二氧化碳气体等成分,它对新形成的胃石会有一定的辅助分解作用,可能会使胃石变小,利于排出或经胃镜取出。”陈女士听到医生的话后虽然将信将疑,但仍决定遵“医嘱”。喝了3天可乐后,胃结石顺利排出体外,陈女士也成功避免了一次手术,并于入院后的第4日顺利出院。
王医生介绍,胃石又叫胃石症,是由于食入的某种动植物成分、毛发或某些矿物质在胃内不能消化,凝结成块而形成的。像山楂、柿子等食物中有丰富的鞣酸,在胃酸作用下,和牛奶中的蛋白质结合会形成不易溶于水的鞣酸蛋白。这些鞣酸蛋白再与果胶及其他食物纤维素等黏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胃结石。
患者胃里的石头
据了解,近3个月,宁海县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先后收治了10例胃石症患者,其中两例以“喝可乐”的方式溶解了胃石,其余8例均采取了内镜下碎石的治疗方案,避免了外科手术。往年通过胃镜碎石取石花费时间长达数小时,今年消化内科通过改良手法大幅缩短了内镜下取石的时间,提高了取石成功率。但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治疗胃石症还需要医生专业评估后决定。
“喝可乐是我们治疗胃石症的一个常见辅助手段,但不建议市民自行尝试。”王荣松医生提醒道。可乐本身并不具备治疗作用,只是对早期形成的、硬度较低的胃石有一定的溶解作用,其效果因人而异,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盲目使用这种方法还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王荣松医生还提醒,市民不要空腹过量食用山楂、柿子等容易形成胃石的食物,尤其是不能将这些食物与牛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同时食用,如果有身体不适需及时到医院就医。
记者孙美星通讯员葛超
标签:
